心理健康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根本与原点,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能够有效地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实施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仅要疏导学生的心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主流思想的引领。在课程实施中,以正确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为原则,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既要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素质,又要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在教学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有别于思政课程,并非单独的一门课程,而是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内容体系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梳理或融入,实现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因此,我们一方面努力找准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元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知识体系之间要注意均衡性,不能额外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负担。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涵盖大学阶段普遍的大学适应、人际关系、恋爱情感、情绪情感、生命教育、自我意识等,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思政元素丰富。
例如,我们注重在“本土化探索”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文化导入,在调节心理健康本土化探索方面多着笔墨,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在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内容中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养生健身方法及生活哲学,传递中国传统哲学中“尊重自然”“清静无为”等生命观、人生观,突出身体、心理、精神与环境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还可以通过其介入活动的形式,如唱歌、松弛运动、呼吸调整等方式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全面的认识和切实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而然的产生民族文化自豪感,进而真正认同、传承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在提炼过程中,我们还注重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力求精练,紧扣各专题教学内容,提炼恰切对应的思政元素,精益求精,不能贪多,避免对现有课程内容造成负担;二是力求准确,由章节内容自然延伸,做到不突兀、不生硬、不牵强附会,实现思政元素与心理知识有效融合、无缝对接。
2.教学过程渗透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要紧扣课程教学内容渗透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使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内容有机融合,润物无声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比如,在讲授“自我意识”章节时,通过自我意识相关知识讲解,引导学生寻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探索如何实现理想自我等,进一步引导学生为身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增强学生对公民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进而凝聚共识提升民族的整体认同感。此外,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思政资源。教师在教育环节中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的作用。教师教学过程中课堂话语的思想性和正向性,可以直接引发学生体验式、感悟性思考,形成理性认知,引起情感共鸣,进而产生行为认同。教师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爱国情操、良好的公民品德的情感立场,蕴含着巨大的育人价值。
3.教学方法融合课程思政
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各类教学手段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育人成效,促进“育心与育德”目标融合,达成“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教学要力图积极探索打破传统常规课堂模式,创新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参与,增强实践体验。加强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联动,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融合课程思政的良好学习支持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通过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的多种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团体训练、心理游戏、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激发学生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使思政元素入脑入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协调发展。
4.教学评价凸显思政成效
改革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确保多元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在过程性考核中,改变作业内容,通过作业、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围绕健康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结合思政知识,内化课程内容认识,正确认识身心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明白树立远大理想目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结果性评价中,改革传统试卷考试的纯粹知识性考核,采用案例材料结合思政知识,进行简答、论述、心得感悟分析,侧重心理素质发展、心理成长感悟的考查。通过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在考核基本知识掌握的同时,增加对思政元素的考查,强化课程思政成效。
5.教学氛围体现思政元素
课堂中,我们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引导、帮助、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建构活动。通过主题体验式教育,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主题,并围绕该主题展开一系列思想政治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认知,发展能力,更好地自我完善。譬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得失观讨论、苦乐观讨论、如何面对人生困境等活动形式认识“真善美”,通过小组互动、探讨与父母和朋友的关系等活动感受“和而不同”。在增强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学习、生活。同时,借助“突围闯关”“同舟共济”“建高塔”等各类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和共同完成任务、共同渡过难关时候的喜悦;让学生深刻感受集体主义。